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初,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本应为主导,但都指挥使的官阶却高于布政使。明中期以后,朝...

明初,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本应为主导,但都指挥使的官阶却高于布政使。明中期以后,朝廷每每向各省差遣总督、巡抚,凌驾于三司之上。明代此举

A. 影响了三司职权的正常运作

B. 体现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

C. 意在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

 

A 【解析】 从材料“布政使本应为主导,但都指挥使的官阶却高于布政使”“朝廷每每向各省差遣总督、巡抚,凌驾于三司之上”中可以看出,这些措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从而影响了三司职权的正常运作,故A项正确;材料没体现出分权制衡的思想,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机构的膨胀,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合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查看答案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查看答案

(题文)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查看答案

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A. 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 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 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 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查看答案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A.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C.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 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