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 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 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 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市民阶层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