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阶段。这三次调整都
A.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具体国情
C.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 8月底 | 9月中旬 | 12月底 |
人民公社 | 8730 | 16989 | 26578 |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 3778 | 8122 | 12325 |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 30.4 | 65.3 | 99.1 |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 4328 | 4781 | 4637 |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 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 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 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 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 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 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0余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商办企业的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的3倍。此时商办企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 清朝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
C.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 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 取代外商企业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