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夭折”的方案 材料一:论中华情事者,一曰内情,一曰外情也。内情如律例本极允当,...

“夭折”的方案

材料一:论中华情事者,一曰内情,一曰外情也。内情如律例本极允当,而用法多属因循;制度本极精详,而日久尽为虚器;外省臣工,……尽职者少,营私者多;兵勇之数,动称千百万,……实属老弱愚蠢;今之士人,……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

外情系内情所致,而外情何也,前数十年中国与外国并无来往,亦无所谓章程……现在议定条约,有十国之多,驻京有外国所派大臣,新设有衙门专办各国事务……中国初次与外国定约,盖未以条约为重,不过聊作退敌之策,至今万众之内,或有一二人知有条约,然未识条约之重,未知违约之害……

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如水陆车舟,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照办则民化而国兴……大皇帝召见各国驻京大臣,若不允见恐必藉他端而生事,不如先告以可见,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

……劝早料理者,不早了必致动干戈,无不知中外交兵,外有必胜之势……止有国政转移,无难为万国之首,若不转移,数年之内,必为万国之役……

——赫德《局外旁观论》节选

(注:赫德,英国人,1863年被清政府任命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1865年,他正式向清廷递交长达4000多字的改革方案,惜未被采纳。)

材料二:赫德所递论议说帖,悖慢之辞,殊堪发指……西洋各国,外虽和好,内实险竞,共利则争。

——左宗棠

问题:

(1)概括赫德递交改革方案时中国所处的内外局势。

(2)赫德认为中国“内情”之弊有哪些?为改善内情,理顺外情,他给出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份“夭折”的改革方案。

 

(1)外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签署了新一批不平等条约;内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帝国摇摇欲坠,开启洋务运动。(意思准确,不从内、外两个视角表述,整体写亦可) (2)弊端:律例因循守旧;制度陈旧虚设;当官者营私弄权;士兵军事素养低下;读书人缺乏远见等。 方向:趁早整顿内政外交;恪守条约规则办事;派遣使臣出国;主动向西方学习等。 (3)本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评分要素是: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 评分项一:观点与论证 水平1:回避问题,无观点、无论证。 水平2:观点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水平3: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 评分项二:材料与史实 水平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水平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水平3: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评分项三:叙事与逻辑 水平1:仅罗列史实。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叙述结构完整。 可供参考观点:①该方案是基于十九世纪内外交困时局下催生的产物,改革的理念应时势应运而生。 ②该方案寄托着外国人对中国现代化改革之路该如何深入推进的清醒认识与思考。 ③该方案以较为独特的第三方有识之士为视角,一定程度上预见了未来中国的命运走向。 ④外国人的改革建议与中方官员在认识上的分歧与矛盾,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的博弈碰撞,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步履蹒跚。 ⑤基于维护清王朝的立场,鉴于对西方势力的警惕及对赫德背景的综合考虑,未能采纳该方案虽然暴露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仍具有合理性。 ⑥虽是一份夭折的方案,但以长时段看,其中的“水陆车舟,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日后都得以实现。也引发了从“朝贡体制”向“近代条约体制”的过渡,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 (1)外部:由材料“现在议定条约,有十国之多,驻京有外国所派大臣,新设有衙门专办各国事务”和材料一最后的注记可知,当时中国的对外局势为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签署了新一批不平等条约; 内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刚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帝国摇摇欲坠,而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也应运而生。 (2)弊端:由材料“内情如律例本极允当,而用法多属因循”可知清政府律例因循守旧;由材料“制度本极精详,而日久尽为虚器”可知中国制度陈旧虚设;由材料“外省臣工,……尽职者少,营私者多;兵勇之数,动称千百万,……实属老弱愚蠢”可知当官者营私弄权,而士兵军事素养又极其低下;由材料“今之士人,……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读书人缺乏远见。 方向:由材料“外情系内情所致,而外情何也,前数十年中国与外国并无来往,亦无所谓章程……现在议定条约,有十国之多,驻京有外国所派大臣,新设有衙门专办各国事务”“止有国政转移,无难为万国之首,若不转移,数年之内,必为万国之役”可知,赫德主张趁早整顿内政外交;由材料“中国初次与外国定约,盖未以条约为重,不过聊作退敌之策,至今万众之内,或有一二人知有条约,然未识条约之重,未知违约之害”可知,赫德主张清政府应恪守条约规则办事;由材料“大皇帝召见各国驻京大臣,若不允见恐必藉他端而生事,不如先告以可见,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可知,赫德主张派遣使臣出国;由材料“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如水陆车舟,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照办则民化而国兴”可知,赫德主张清王朝应主动向西方学习。 (3)第一,明确提出观点。观点撰写可从背景、当下、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中选择一个。从背景上看,赫德的改革方案是基于十九世纪内外交困时局下催生的产物,改革的理念应时势应运而生;从当下看,赫德的改革方案寄托着外国人对中国现代化改革之路该如何深入推进的清醒认识与思考;从未来维度上看,赫德的改革方案以较为独特的第三方有识之士为视角,一定程度上预见了未来中国的命运走向。 第二,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辩证分析,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将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示例:由材料二“赫德所递论议说帖,悖慢之辞,殊堪发指……西洋各国,外虽和好,内实险竞,共利则争”可知,基于维护清王朝的立场,鉴于对西方势力的警惕及对赫德背景的综合考虑,该方案并未被采纳,一方面暴露了中国封建王朝保守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以左宗棠为代表的看法,在这个内忧外困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仍具有合理性。 第三,总结升华。在论证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赫德改革方案的夭折实质上折射的是近代中国艰难的社会转型。示例:外国人的改革建议与中方官员在认识上的分歧与矛盾,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的博弈碰撞,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步履蹒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崭新的开始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相同与不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例举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三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金瓯无缺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中典型举措之一是设立管辖机构。

将下列史实的字母编号正确填入表格对应的空格中。

A.汉朝B.宋朝C.元朝D.清朝E.台湾府F.伊犁将军G.河西四郡H.宣政院

 

查看答案

小明欲策划“70年前的今天——新中国历史回眸”纪念活动。下列事件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A. 一届政协与《共同纲领》颁布

B. 中美正式走向建交

C. 一届全国人大与《宪法》颁布

D. 澳门成功实现回归

 

查看答案

1980年,青浦商榻乡南车大队成员高兴地说:“这么一包,早稻亩产736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19斤,超历史水平,田与我们更贴肉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可大大提高。”此话从一个侧面肯定了

A. 土地改革喜获丰收

B. 人民公社制度优越

C. 联产承包切实有效

D. 对外开放硕果累累

 

查看答案

某纪念馆以“新中国外交风云”为主题,制作了几幅展板。其中与“初登国际舞台”主旨相吻合的展板内容应为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汪辜会谈达成共识

D. 出席日内瓦会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