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井渠
D. 灵渠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A. 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C. 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 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耜耕
C. 铁犁牛耕
D. 集体耕作
“夭折”的方案
材料一:论中华情事者,一曰内情,一曰外情也。内情如律例本极允当,而用法多属因循;制度本极精详,而日久尽为虚器;外省臣工,……尽职者少,营私者多;兵勇之数,动称千百万,……实属老弱愚蠢;今之士人,……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
外情系内情所致,而外情何也,前数十年中国与外国并无来往,亦无所谓章程……现在议定条约,有十国之多,驻京有外国所派大臣,新设有衙门专办各国事务……中国初次与外国定约,盖未以条约为重,不过聊作退敌之策,至今万众之内,或有一二人知有条约,然未识条约之重,未知违约之害……
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如水陆车舟,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照办则民化而国兴……大皇帝召见各国驻京大臣,若不允见恐必藉他端而生事,不如先告以可见,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
……劝早料理者,不早了必致动干戈,无不知中外交兵,外有必胜之势……止有国政转移,无难为万国之首,若不转移,数年之内,必为万国之役……
——赫德《局外旁观论》节选
(注:赫德,英国人,1863年被清政府任命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1865年,他正式向清廷递交长达4000多字的改革方案,惜未被采纳。)
材料二:赫德所递论议说帖,悖慢之辞,殊堪发指……西洋各国,外虽和好,内实险竞,共利则争。
——左宗棠
问题:
(1)概括赫德递交改革方案时中国所处的内外局势。
(2)赫德认为中国“内情”之弊有哪些?为改善内情,理顺外情,他给出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份“夭折”的改革方案。
崭新的开始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相同与不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例举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三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瓯无缺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中典型举措之一是设立管辖机构。
将下列史实的字母编号正确填入表格对应的空格中。
A.汉朝B.宋朝C.元朝D.清朝E.台湾府F.伊犁将军G.河西四郡H.宣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