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国有企业的改革
“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经济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 “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的批评
C. “文化大革命”动乱接近尾声
D. 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A.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 1949年
B. 1952年
C. 1956年
D. 1979年
新中国成立后,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其余省份 |
58% | 19.82% | 5.37% | 4.22% | 3.96% | 2.56% | 2.43% | 2.43% | 1.02% |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 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 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D. 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