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的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之以前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新变化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

 

(1)新变化:出现首次交流高潮;传教士发挥主导作用;双向交流;中国相对缺乏主动性; 社会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2)影响:对中国:西方列强在18世纪以来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对西方: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看法:启蒙时期在欧洲兴起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 此题所给材料主题是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现象,考查近代前夜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由此拓展至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接受过程。 (1)第一问中的第一小问“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之以前的新变化”,根据材料“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可知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为出现首次交流高潮。根据材料“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可知在中西交流过程中,传教士起到了主导作用。从材料中可知传教士在介绍西方知识的同时也将中国介绍给西方,可见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在交流过程中,没有中国人主动向西方介绍中国,因此中国处于被动,缺乏主动性。 第一问中的第二小问“分析出现新变化的社会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为一个整体,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推进了西学东渐过程。根据材料可知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极大地推动了西学东渐过程。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第二问“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18世纪以来,尤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西方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着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社会风俗,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可知,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伏尔泰对中国思想有深刻认识,他们对中国的见解通过著作传播至西方社会,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对启蒙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3)第三问中第一小问“概括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民族危机,都选择了用西方思想文化作为挽救中国的工具,都主张学习西方。 第三问中的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合材料可知启蒙时期在欧洲兴起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迈进,这说明

A. 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B. 信息化的出现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C. 信息化推动人类社会的全方位进步

D. 信息化是科技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13—1929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表》

 

年份

1913

1920

1925

1929

汽车产量

39万辆

223万辆

427万辆

536万辆

 

 

与此同时,从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上升,农民的实际收入逐渐战少,以上数据反映出,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现象是

A. 美国工业快速发展,跃居世界前列

B. 凯恩斯主义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C. 美国汽车销售价格下降

D. 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查看答案

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 责任内阁已经形成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查看答案

罗马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款;打麦场所邻地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这说明罗马法

A. 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注意保护私有财产

C. 重视调节贵族与平民的利益矛盾

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查看答案

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 工业化进程的受挫

C.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 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