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D 【解析】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可知诸侯无视周王权威,擅自调换封地,这说明了西周时期的礼法制度对诸侯已失去普遍的约束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反映的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B项排除。C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故C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 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 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

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查看答案

下图是西周时期鲁国的世系图,其中横线表示传子,竖线表示传弟,箭头表示弑杀争位,数字表示嗣位顺序。这表明当时的鲁国

A. 未遵循周代继承原则

B. 实行了王位世袭制度

C. 存在违背宗法制的现象

D.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公元前六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A. 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 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 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查看答案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