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
A. “相地而衰征”
B. “劝民耕农利土”
C. “依军功,行田宅”
D. “除井田,民得买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穆曾谈到:“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过地理风貌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影响:“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摘编自吴岩岩《从地理环境看中西方法制文化差异》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太宗窝阔台时期,契丹族儒生耶律楚材受到蒙古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针对当时中原儒生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情况,耶律楚材为了帮助他们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了为蒙古军队占领的汉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挑选适当的官吏,以实现蒙古贵族的文治武功,向元太宗建议“用儒术选仕”。“(太宗)九年秋八月,下诏命断事官……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其中选者,复其赋役,命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史称“戊戌试”。后耶律楚材受到排挤,科举考试自戊戌年举行一次后未能继续举行,但儒士的社会地位和享受的优厚待遇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摘编自秦新林《试论元代的科举考试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试”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试”中断的原因。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