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A. 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 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 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 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
A. “相地而衰征”
B. “劝民耕农利土”
C. “依军功,行田宅”
D. “除井田,民得买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穆曾谈到:“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过地理风貌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影响:“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摘编自吴岩岩《从地理环境看中西方法制文化差异》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