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 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 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 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皆超绝东洋。移之,移文明开化之风于我国,将使我国民迅速进步到同等化域。”与此信息直接相关的是
A. 洋务运动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 明治维新
D. 戊戌变法
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 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 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清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 都保留了君主专制统治
C. 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D. 都确认农民得到少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