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
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加强了吏治的建设
C. 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D. 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 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 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C. 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 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A. 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 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 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记载“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记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材料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的重要信息是
A. 春秋时期,已大量设立郡县
B. 早期的县高于郡
C. 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中原地区
D. 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
商周时期,城市的建设是先把与祖先有直系血统关系的子弟聚集在宗庙近旁的王室区,然后再把其他的同祖、同宗之子弟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B. 城邑布局体现王权至上
C.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D. 家族实力决定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