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事变后,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于1934年7月7日从瑞金出发,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历时4个月,行程3200余里。11月初,与闽浙赣红十军胜利会师。红七军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B. 威胁日军占领的南方中心城市
C. 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D.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 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
C. 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 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
A. 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
B. 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
C. 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
D.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
B. 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C.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
D. 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陈独秀激烈的批“孔教”,是因为
A. 孔子思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B. 陈独秀思想狭隘,崇洋媚外
C. 孔教与陈独秀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D. 孔教被认为是帝制的理论基础
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
A. 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
B. 外国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
C. 日本在华侵略势力占据优势地位
D.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