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跃升为14.4%。材料反映英国的社会福利
A.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 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C. 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 扩大了社会消费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A. 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 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 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摒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
A. 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 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 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 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 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B.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C. 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A.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