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
C. 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 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
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C.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 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等地区。这反映了
A. 南方整体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B. 南方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 茶叶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而盛唐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则建立于气候温暖期基础上。由此可以认为
A. 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
B. 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
C. 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D. 交叉学科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 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 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 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 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右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A. 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B. 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
C. 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D. 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