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中国1952—1956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图(单位:亿元),这反映了
A. 计划经济已确立 B. 国民经济已恢复
C.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 国家很重视工业化建设
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A. 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 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费正清(John Fairbank)说:“(中国)一场伟大的革命,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在于它将人类最广大的一群带入到一种新秩序之中……”。费正清所言“新秩序”指的是
A. 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
B. 社会主义制度
C.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 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 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 史实可以自由解释
D. 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
A.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