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 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这表明
A. 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
B. 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C. 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D. 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
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类别 | 词及次数 |
整地类农具词 | 耜(4次)钱(1次)镈(2次) |
收割类农具词 | 铚(1次)艾(1次) |
仓储类农具词 | 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 |
A. 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
B. 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
C. 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
D. 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053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据此可知
A. 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
B.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 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
D. 土地问题亟需解决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
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