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B 【解析】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 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 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 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查看答案

“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 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查看答案

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这表明

A. 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

B. 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C. 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D. 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

 

查看答案

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查看答案

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类别

词及次数

整地类农具词

耜(4次)钱(1次)镈(2次)

收割类农具词

铚(1次)艾(1次)

仓储类农具词

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

 

 

A. 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

B. 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

C. 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

D. 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