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
C.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 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山水合璧”反映了
A. 两岸政治经济交流成为常态
B. 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对话
C. 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 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交流
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 “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 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A. 贯彻“一国两制”
B. 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C. 保证民族平等团结
D. 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 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 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