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国家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决定以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就是把苏联从一个由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地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导致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是《世界文明史》
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疗、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严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一一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材料三 (罗斯福)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新政)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的方法;它也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的这一点的。
——(美)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这句话的理解。
(2)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曾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分析罗斯福在经济举措方面与苏联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深远影响。
20世纪的美国,经过一系列改良逐渐完成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材料三 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韩世楠《里根的新联邦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为此罗斯福在社会福利方面釆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住房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实施住房政策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及其经济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你从20世纪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可以汲取什么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材料二有美国人这样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美国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而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材料三 美国著名战略问题专家托马斯巴尼特在《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在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个任期期间,我在五角大楼办公室的一面墙上发现了这样一则个人广告。
招聘敌人启事:成熟的北美超级大国寻求有敌意的合作者以进行军备竞赛、第三世界冲突和一般性对抗。候选者必须有足够威胁,以说服国会满足军事需要。具备核战能力者优先;但如果拥有重要生化武器资源,非核候选人也可考虑。请将求职信并舰艇和空军中队照片寄至: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刘福明《中国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对美国的影响,并以亚洲地区为例,说明其在“战后40余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3)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到处“寻敌”的原因。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是电影《一九四二》的宣传语,电影临近结尾处,有一句台词:“日本人真是太恶毒了,他们居然给灾民发粮食。”表现的是侵华日军的指挥官之一冈村宁次乘飞机视察灾区,提出要用军粮赈灾,其目的是收买人心,为其所用。有网友指出冈村宁次回忆录当中,并未查到相关的记录。同时,侵华日军相关政策的执行者日伪政府,也没有相关的记录。一时议论纷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影像资料多数经艺术加工,不定为信 B.影像资料不同于影像史料,真伪并存
C.回忆录是当事人亲身经历,客观真实 D.政府记录也属于文献史料,准确全面
从1992年到1999年,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4%,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个就业机会。到20世纪90年代末,失业率从1992年的8%降低到4%。这,现象得益于
A.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B. 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行
C.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
D. 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下表是美国部分媒体和国会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使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机构 | 词汇 | 1988年 | 1993年 | 百分变化 |
纽约时报 | “自由世界” | 71 | 44 | —38% |
“西方” | 46 | 144 | +213% | |
华盛顿邮报 | “自由世界” | 112 | 67 | —40% |
“西方” | 36 | 87 | 十142% | |
国会 | “自由世界” | 356 | 114 | —68% |
“西方” | 7 | 10 | +43% |
A. 美国社会与政府意识不同步
B.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C.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