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下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 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 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 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B. 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C. 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
A. 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 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 失败了的抗击外来侵略运动
D.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 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 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