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B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材料关键信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等,材料主旨体现的就是儒家的“原始民本”思想,B符合题意。材料无从涉及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排除A、C、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罗伯特·沃尔波尔(1676年——1745年,又译罗伯特·沃波尔),英国辉格党政治家。后人普遍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尽管“首相”一衔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法律的官方认可也没有在官方场合被使用,但有见于他在内阁所施加的影响力,他事实上也是内阁的掌权者沃尔波尔任相期间曾历仕乔治一世及乔治二世两朝,他于1721年取得实权,此后主导政局约20年之久,后因对西班牙开战而失势。从1721年上台,直到1742年辞职退仕,沃尔波尔成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英国首相在任首相期间,沃尔波尔曾努力避免对外开战,并维持低税率政策,让英国免于欧陆战争影响,使经济繁荣稳定。在他的个人影响下,乔治二世对沃尔波尔十分信赖,而其所属辉格党的势力更继续巩固,成为英国第一大政党。

——朱联壁《英国首相不是首相的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沃尔波尔任期内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在太平洋战争中,中国通过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中国战区、废除治外法权、列名于《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发表《开罗宣言》等一系列外交和军事举措提高了国际地位。不论是在新约谈判中还是在受降安排上国民政府都曾为实现理所当然的权力作过一些努力但决策者仍然存在着半殖民地心理,缺乏自立自强意识,又没有审时度势地采取得力措施常常知难而退,加之缺乏盟国的支持,以致把理直气壮的事情做得低声下气。美国政界和與论界虽然对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有所批评但美国政府到关键时刻依然支持英国,而不是中国。总之在有关香港问题的交涉中处处可见一百年来中国与列强关系的延续。英国对香港的立场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事例它与英国对印度、甸、马来亚等的立场是一致的。

——陶文钊《太平洋战争期间的香港问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香港未能回归的原因。

 

 

查看答案

    材料:1901至1911年,为实现王朝“自救”,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改革,其中包括农业政策调整。1903年,清廷专门设立了与农业有关的平均司,1906年又改平均司为农务司,以前由户部、工部负责的农业事物都划归农务司管理。1907年,须布《农会简明章程》,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各级农会组织,开办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将“新理新法及新种植法皆交试验场依学理先为试验”然后将“确有成效”之结果通告分会加以推广。倡导农学、开启民智是清末农会着力从事的一项工作,主要方式是译印农书、出版农报。这些活动传播和推广了西方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促进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清政府还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农业技术,同时解除了“禁垦令”,大规模出售以前禁止开垦的土地,鼓励农垦、设立农垦公司及大量认购荒地。

——何旭艳《论清末新政农业政策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调整农业的措施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调整农业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日本、中国知识分子接受欧洲“文明”观念来看,他们实际上是参与了欧洲主导的世界“文明”话语的普及。在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时代,福泽谕吉和梁启超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精神文化上也需“师夷长技以制夷”。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们在吸收欧洲“文明”时也注意加以改造,力求为己所用。只不过,福泽谕吉倡导的“文明”,在日本明治政府的推动下产生了直接效果,也促使日本人对自身文明的认同从自卑走向自信,最终使日本跻身欧美“文明”国家的行列。而流亡海外的梁启趯看到祖国的积弱却无从实施抱负,即使祭出民族主义“文明”这杆大旗,倡导的效果也与日本大为不同,因为他的声音不具备日本那种由“舆论”转化为“政策”的条件。由于欧洲“文明”具有文明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面,如果在接受这一概念时不加以很好的改造,便有可能从文化上落入文明主义的陷阱。

——刘文明《欧洲“文明”观念向日本、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结合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加以评述。(要求:信息明确,史实准确,评述全面,逻辑严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度变迁基本同步,每当土地制度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环境保护法制也会发生重要的转变。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度一样,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古至春秋时期是原始土地国有制时期,西周作为原始土地国有制发展的顶峰,其环境保护法制也同样十分完备。第二个阶段,从战国到唐代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时期。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有制时期。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的“虞部”在元代时被取消。笫三阶段,从北宋至清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金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责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环保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