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冷漠,使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落和寂寞状态。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和生活灾难,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因而以象征、变形、扭曲、抽象等艺术手法展示主观精神世界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诞生了。这一评论
A. 揭示了现代主义绘画诞生的背景
B. 说明绘画作品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C. 反映科技对绘画技法的促进作用
D. 认为绘画应以战争和灾难为主题
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A. 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B. 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C. 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
D. 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C. 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 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罗马最高裁判官法是一种通过最高哉判官的实践对原有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弥补,对当事人权益进行合理救济的衡平法。经过国家认可而发生普遍的约束力,从而形成最高裁判官法。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不注重于形式,体现了所谓“公平合理”原则,对罗马万民法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由此可知最高裁判官法
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C.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D. 使罗马法形成比较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