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C. 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划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明朝时政区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
A. 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D. 边患危机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