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表明了我国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 年 | 1956 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 |
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C. 正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原因是
A.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的商业开始凋敝
B. 中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C. 中国的手工业开始破产
D.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甲午战争后
D. 戊戌变法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这些成就促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这说明
A. 科技因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
B. 德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C.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以往加快
D. 德国科学研究领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