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
A. 将公田化为私田
B. 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 土地兼并
D. 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一个国家的成功有偶然的机会,但偶然机遇的被发现、被抓住与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仅仅是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内积累的资本,是不足以触发一场工业革命的。重要的还有外部世界的作用。英国统治者“在扩大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挥了强大的作用。特别是1651-1660年的航海条例,确立了英国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权。……外部世界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还表现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对技术革新的刺激方面。……英伦三岛之外的世界,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有很大贡献的。
——摘编自许洁明《工业革命为什么起源于英国》
材料二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并带来了西方科技的新信息和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最初成果。……在18世纪时,清帝国的领土,人口都获得了发展,而国内市场和国内贸易也远远超过了欧洲。可遗憾的是对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所带来的西方现代化的最初成果,乾隆皇帝竟称西方先进的科技工业只不过是夸大其词而已。而整个清朝廷的官员们对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概不关心,对欧洲现代化的成果不屑一顾。
——摘编自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 特别是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列强争夺殖民地最激烈、最疯狂的年代,它们争夺的范围从亚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内地,凡是可以开发的地区都有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整个世界都被帝国主义者瓜分殆尽。
——摘编自王章辉《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最先发生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清政府错失机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就价值而言,一直到1720年为止,丝与绸都是第一位。乾隆时丝出口量与日俱增。乾隆二十四年李侍尧在一个奏折中指出: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上海开埠之后,原来要绕道江西越过梅岭运到广东出口的江南生丝,可以就近从上海出口,1845年中国生丝出口量超过一万担。19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欧洲发生蚕瘟,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生丝减产,中国生丝出口增长更快了,1858年达到69000担,1868-1871年平均每年出口53631担。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 上海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65家增至1929年的104家,无锡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19家增至46家。厂丝产量也逐渐增加,全国厂丝出口量从1922年的8.9万担增至1929年的13.3万担,因此有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机器缫丝行业的“黄金时代”。虽然从国内生产看这一时期中国缫丝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国产厂丝主要供出口,在国际生丝市场上,中国丝所占相对份额却明显下降,从1895年的65.74%下降到1930年的21.76%,同期日本所占份额却从34.26%上升到68.04%。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后我国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丝织业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简析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来受人称赞的竞争自由已经日暮途穷……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合成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 殖民扩张和掠夺
B. 工厂制度的形成
C. 经济结构的变动
D. 生产关系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