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出土文物冲击了《汉书》的史学价值
B.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互证
C. 分析随葬品就能得到可靠的历史结论
D. 不存在关于刘贺作为的客观历史叙述
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出国人会议
A.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 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森《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碾轧成一枚硬币,而站在一旁的传教士正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A. 价格革命
B. 殖民掠夺
C. 商业革命
D. 第一次工业革命
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标题“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后发制人称霸世界”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法国、俄国、德国
B. 西班牙、英国、美国
C. 英国、俄国、德国
D. 西班牙、英国、法国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 商业资本的强大
B. 资本输出的兴起
C. 殖民霸权的角逐
D. 政治制度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