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开创者乔瓦尼·贝利尼16世纪初的作品《诸神之宴》,描绘出诸神宴饮的欢乐场面。画面中,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贝利尼同时也经营着一家繁忙的作坊。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对该画的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国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并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下图为中国财经报公布的2016年金砖五国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B.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
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A. 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 教育改革促成世界市场的完善
C. 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成果卓著
D. 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
年份 | 小麦 | 大麦 | 燕麦 |
1830—1839 | 3743 | 659 | 1494 |
1840—1849 | 10667 | 2182 | 1834 |
1850—1859 | 19326 | 3586 | 3523 |
1860—1869 | 33697 | 6894 | 6990 |
1870—1879 | 50406 | 11088 | 11938 |
1880—1889 | 70282 | 14849 | 14162 |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 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 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 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A. 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B. 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C. 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D. 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