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许景澄(1845-1900),字竹筠,浙江嘉兴人,同治年间进士,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以自强求富成为当时的进步思潮,许景澄顺应历史潮流,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
中法战争期间,许景澄即上书筹言海防,得到朝廷采纳,在两次出使外洋时,他曾主持勘验“定远”“镇远”“济远”和订购“经远”“来远”等舰船,以及购买枪弹,为清朝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他还潜心研究各国海军,编译《外国师船图表》供国内参考,并上疏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提出加强大沽囗防卫及在胶州海湾设海军基地等具体主张。他为了实现军事图强以建立强大的外交基础的目标,积极支持国内的改革活动,参与中国近代海军、军港的筹建,提出了整顿海军和改革兵制的具体措施,对于巩固中国海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摘编自张登德《许景澄与晚清海军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许景澄主张加强海军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许景澄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贡献。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慎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选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阅读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评析萨孟武先生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特质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被动开放”的历程及不同阶层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就“政体变革”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1941年4月,新四军在根据地创办了第一家银行,随后建立印钞厂,发行抗币,并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中共这一举措
A. 加剧了沦陷区的通货膨胀
B. 挫败了日寇对国统区的经济封锁
C. 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支持
D. 使抗币成为国民政府的合法货币
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