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敦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D. 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总人口达0.727亿,明末全国总人口达1.525亿,清乾隆时全国总人口突破3亿大关。同一时期的耕地增幅却不足50%。这种现象主要依靠
A. 传统铁犁的革新
B. 租佃制的推行
C.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广
中唐时期陆贽有言:“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粮,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这一现象源于
A. 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B. 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C. 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拋荒
D. 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
史书记载西汉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1石约120斤),到东汉时达到“亩收三斛(1斛为1石)”。汉代亩产量的较大增长反映
A. 农业技术的进步
B. 度量衡制度的混乱
C.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春节时,在农家的房门上常贴有“五谷丰登日,六畜兴旺年”的春联,期盼着来年丰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 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结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许景澄(1845-1900),字竹筠,浙江嘉兴人,同治年间进士,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以自强求富成为当时的进步思潮,许景澄顺应历史潮流,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
中法战争期间,许景澄即上书筹言海防,得到朝廷采纳,在两次出使外洋时,他曾主持勘验“定远”“镇远”“济远”和订购“经远”“来远”等舰船,以及购买枪弹,为清朝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他还潜心研究各国海军,编译《外国师船图表》供国内参考,并上疏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提出加强大沽囗防卫及在胶州海湾设海军基地等具体主张。他为了实现军事图强以建立强大的外交基础的目标,积极支持国内的改革活动,参与中国近代海军、军港的筹建,提出了整顿海军和改革兵制的具体措施,对于巩固中国海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摘编自张登德《许景澄与晚清海军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许景澄主张加强海军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许景澄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