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1843 | 1656.23 | 123.93 | 1847 | 2167.44 | 162.16 |
1844 | 1724.12 | 128.96 | 1848 | 2299.34 | 172.02 |
1845 | 2024.74 | 151.51 | 1849 | 2354.98 | 176.19 |
1846 | 2208.36 | 165.22 | 1850 | 2230.32 | 166.86 |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 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 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C. 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D. 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整个欧洲 | 23.2 | 28.1 | 34.2 | 53.2 | 61.3 | 62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18.5 |
法国 | 4.0 | 4.2 | 5.2 | 7.9 | 7.8 | 6.8 |
德意志诸邦/德国 | 2.9 | 3.5 | 3.5 | 4.9 | 8.5 | 13.2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23.6 |
日本 | 3.8 | 3.5 | 2.8 | 2.6 | 2.4 | 2.4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印度 | 24.5 | 19.7 | 17.6 | 8.6 | 2.8 | 1.7 |
表反映了
A. 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B. 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C. 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D. 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813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20年代,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率税,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 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15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敦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D. 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总人口达0.727亿,明末全国总人口达1.525亿,清乾隆时全国总人口突破3亿大关。同一时期的耕地增幅却不足50%。这种现象主要依靠
A. 传统铁犁的革新
B. 租佃制的推行
C.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广
中唐时期陆贽有言:“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粮,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这一现象源于
A. 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B. 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C. 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拋荒
D. 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