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 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 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 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中国
项目 | 工业增值 | 农业增值 | 钢(万吨) | 粮食(亿吨) |
计划值 | 14.7% | 4.3% | 412 | 1.9 |
完成值 | 18% | 4.5% | 535 | 1.95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 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 所定目标较为稳妥可靠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B. 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 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下表为1895——1911年间,江苏开办的140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这表明
创办者身份 | 企业数量 | 资本额占比 |
官僚、士绅 | 47家 | 67% |
买办 | 7家 | 7.2% |
其他(包括地主、商人、手工工场主等) | 89家 | 20% |
A. 买办创办的企业规模最大
B. 甲午战争后民族企业开始出现
C. 民族企业投资主体多元
D. 官僚资本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二月十日,有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宁波道台批准立案并通知海关。此为浙江民营火柴厂之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D. 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民族资本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明朝在江南的纺织行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近代工业诞生了 |
B | 1895年以后的4年中,全国新开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工厂超过之前20年的总数 | 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
C | 张謇的大生企业,将大量收益投入地方教育、自治、慈善及社会公益事业 | 资本家有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
D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集中国家经济力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 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