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材料二: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曰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导致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 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B. 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C. 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 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中 B.殖民扩张过程中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A. 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 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 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A. 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 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C. 它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D. 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
B. 中西交流的加强
C. 工业革命的需求
D. 世界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