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B. 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
C. 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
D. 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分封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
D.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B. 威尔逊的外交才能不够
C. 英法的反对 D. 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
加试题《破碎的世界: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就某次战役记载道:“埋葬尸体通常是不可能的,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死的士兵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直到坦克的出现,我们才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材料所述的战役
A. 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B. 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破产
C. 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D. 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家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A. 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B. 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的形成
C.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D. 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1950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有关东亚情势的演说:“共产主义者在韩国所作所为 ,就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在10年、15年和20年前所做的一样。我敢肯定,假如让南韩沦陷,共产党的领袖便会变本加厉,进而攻击我们邻近的国家。”这位总统在演讲之后随即采取了哪一种亚洲政策
A. 视共产中国为大国而采取强硬的围堵政策
B. 不待联合国的安理会表决即断然出兵南韩
C. 援助并借重台湾国民党军队协助南韩反攻
D. 为避免骨牌效应而开始军援南越对抗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