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由此判断孟子“仁政”学说的客观基础是
A. 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B. 民心向背在战国争雄中起重要作用
C. 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 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管伸认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孟了指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墨子主张“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 众多学术流派思想趋同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C. 等级森严追求国家统一
D. 重建秩序成为社会诉求
“君子”一词习见于先秦典籍,然其涵义或指诸侯,或指国君之子或贵族,……多指社会地位而言。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以“君子”指德行高洁之士,鼓励学生修德以取位,成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这体现了孔子
A. 蔑视权贵与礼教 B. 对文化传统的因袭与创造
C. 开创文化新格局 D. 积极倡导社会等级的变动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汉书·杨恽传》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 |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汉)王充《论衡》 |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C.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 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C. “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
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 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 推动水利的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