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 |
1935—1936年 |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尔比亚。 |
1936年3月 | 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 |
1936—1939年 | 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
1937年7月 | 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
1938年3月 | 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
1938年9月 |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的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
(1)根据材料,概括绥靖政策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英国以沉重打击。1933年以后,英国经济开始复苏,1934年开始重整军备。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政府自觉软弱,又不肯大规模的扩军,便企图通过绥靖外交,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1936年,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示:“我相信,通过运用小心谨慎的外交活动,我们可以防止战争,也许可以无限期地防止。”
1935年6月,英国同徳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1936年,面对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英国反对采取对德制裁措施。德意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英国都予以容忍,慕尼黑会议是英国对德绥靖的顶点。
英国政府不肯全力重整军备,而把绥靖外交当作避免世界大战的有力手段。就这样,英国在军备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被拖入了战争,并在战争中初期遭到了一连串的惨败。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绥靖外交的原因。
(3)根据材上述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A. 伦理道德是社会准则
B. 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C. 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D. 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由此判断孟子“仁政”学说的客观基础是
A. 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B. 民心向背在战国争雄中起重要作用
C. 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 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管伸认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孟了指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墨子主张“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 众多学术流派思想趋同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C. 等级森严追求国家统一
D. 重建秩序成为社会诉求
“君子”一词习见于先秦典籍,然其涵义或指诸侯,或指国君之子或贵族,……多指社会地位而言。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以“君子”指德行高洁之士,鼓励学生修德以取位,成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这体现了孔子
A. 蔑视权贵与礼教 B. 对文化传统的因袭与创造
C. 开创文化新格局 D. 积极倡导社会等级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