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据此可知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区划
B.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地方了自主性
C. 中央对地方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D. 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l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l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A. 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 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 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 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中国古代
A.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衰落
C. 中枢权力结构发生了异变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这反映出,唐代朋党之争
A. 便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C. 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
D. 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