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变法”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皇帝的方向”的含义。你如何理解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1)反映的情况: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皇帝的方向”是: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草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乡下”,“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通知”等。“乡下”意指农村,联系史实可知,戊戌变法对当时的农村影响较小,从而得出:戊戌变法未得到广大群众支持等信息,由此组织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材料二中最后一段文字“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意指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存在激进的.操之过急的心态,对变法结果及当时的情形估计不足。由此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皇帝的主向”以及分析维新派扼杀了“进步”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据梁启超《王荆公传》

(1)材料一主要反映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它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佩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儒林外史》“大醇小疵”。《儒林外史》全书故事情节描写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形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同时这部书还入木三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如范进中举后士绅官员弹冠相庆、奉承巴结,这样的思想的内容,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书中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出色的讽刺手法,使这部书在艺术上也获得巨大的成功。

结合《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和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其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该小说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力求准确客观)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变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夏尔尼候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夏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个藩属的贡使看待他行跪拜礼。马夏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辨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則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皙。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同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山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

 

 

查看答案

(加试题)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A.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查看答案

(加试题)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A. 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 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

C. 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 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