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考试成绩来录取应考者,而且还考察他们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时人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被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
A.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
B.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
C. 体现了科举制度对公平的追求
D. 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
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
A.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 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
C. 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 D. 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变法”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皇帝的方向”的含义。你如何理解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据梁启超《王荆公传》
(1)材料一主要反映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它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佩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儒林外史》“大醇小疵”。《儒林外史》全书故事情节描写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形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同时这部书还入木三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如范进中举后士绅官员弹冠相庆、奉承巴结,这样的思想的内容,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书中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出色的讽刺手法,使这部书在艺术上也获得巨大的成功。
结合《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和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其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该小说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力求准确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