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 中国 19世纪前半期 1807年美国人富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

中国

19世纪前半期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第一艘汽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蒸汽机

18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到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38年至1842年,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叶年均在四千多万担,到1846年达到八千多万担,生丝出口,由三千余包增至一万八千余包

19世纪中后半期—20世纪初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1870年美国人洛克菲勒建立“美宇石油公司”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9年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形成

1861年曾国藩创立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工业安庆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方举赞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1894年—1895年洋务运动失败

1895—1913年英日德俄在中国开办10万以上的企业共计113家

1895—1913年资本10万以上的新建的中国民族工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上表为19世纪前半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示例一: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天平”的逐渐失衡。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国经济世界领先地位日趋下滑,伴随着“欧风美雨”的袭扰,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趋向解体,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而欧美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和主导者。 总之,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是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对比的“分水岭”。 示例二: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锋。 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也成为西方列强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原动力。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列强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没有阻止其侵略中国的脚步。两次鸦片战争,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用战争打开了仍沉睡于“天朝上国”迷梦的封建中国,这一过程,充斥着政治外交理念的碰撞,军事战争的交锋,经济的渗透与抵制,但最终结果注定了日益腐朽的封建主义中国战胜不了日益强大的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在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中国传统社会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蜕变。 总之,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锋,实质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较量,而结局是近代社会取得了完全胜利。 示例三: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殊途同归。 18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与西方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专制主义统治继续强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中国社会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而西方国家历经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独立,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全方位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被动融入近代世界。 总之,工业革命背景下传统中国遭遇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改变自身固有的发展轨迹,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近代化推动着晚清中国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和趋同。 【解析】 根据18世纪中后期中国和西方的相关史实可知中国经济领先于世界,但世界开始发生两次工业革命,根据19世纪前半期中国和西方的相关史实可知西方政治经济领先于中国;故可归纳观点为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天平”的逐渐失衡。根据观点,结合所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国走下坡的原因经济是小农经济困局、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和西方崛起的原因经济是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完善 等方面进行说明,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具、耕作技术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大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  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地主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表示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种植,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8世纪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中英两国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A. 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 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查看答案

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

A. 实行市场经济

B. 增强企业活力

C. 建立现代企业

D. 加快中外接轨

 

查看答案

1961年,党的农村政策做了重大调整,如恢复了农民的自留地,允许农民从事家庭副业,解散了公共食堂,取消了平均主义的供给制,缩小了社队规模,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小队一级。这些政策

A. 保护了农民个体经济

B.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D. 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查看答案

宣传画是一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下图是新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宣传画:“中国好比巨龙,英国好比臭虫,巨龙一日千里,臭虫爬也爬不动”。该图反映出

 

A. 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完全建立

B. 新中国的发展速度超越了英国

C. 英国在二战之后经济一蹶不振

D. “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夸大宣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