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1941年的中日战争是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发生的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东亚局势的发展被德国的威胁、意大利的军事冒险以及西班牙的内战所掩盖。在远东,西方列强迎合另一个新兴强国的过程,则是原则逐步丧失的过程,中国多方面的利益被牺牲无余。欧洲史学家称之为“接近战争”的时期就中国而言,正是它在打一场流血最多、困难最大的战争时。对中国人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不过是长期流血的中日战争这一链条中的一部今。对中国人而言,它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的狂妄自大与霸权主义的全面抗战
1931年和1937年这两个年头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开端和升级的标志,而1939年和1941年这两个年头,不过是走向大战的两大步。在这两大步中,欧洲的(还有美国的)最终与亚洲的军事活动相汇合。分期问题实际上不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时间划分问题,它是思想、历史经验以及全球观点的体现。
——摘编自(以色列〕夏阿龙《中日战争和西方的远东绥靖政策——兼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分期》(1994年)
(1)根据材料,概括以色列学者夏阿龙对中国抗日战争与二战关系的划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历史分期的认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的厂、卫是皇帝的私人警察部队,其运行的独立性不用做多的解释。都察院的都御史和十三道监察御史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都直接对皇帝负责。道监察御史虽然名义上属都察院,但对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监察业务时,道监察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有事直接上奏章给皇帝,甚至连都察院也是道监察御史的监督对象。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虽然品秩仅为七品,但也由皇帝钦点,有事直奏皇帝。这也是对都察院的制约,它分化了都察院的权力。提刑按察使司虽然受制于都察院,但监察工作中遇到大事,是联合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共同决断,拥有完整的地方监察权,当然这种权力受到巡按御史、巡抚、总督的监督。
——摘自江军《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
(1)根据材料,归纳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行政监察体系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篇九:同心(明保国、保教、保种为一义);教忠(臣民咸怀本朝忠良以保国);明纲(三纲为至教以保教)知类(保种);宗经(周秦诸子破道勿听);正权(辫上下定民志,斥民权之乱政);循序(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不忘其祖);守约(欲存中学宜治要而约取);去毒(戒鸦片)。
外篇十五:益智;游学(非游历外国不为功);设学(广立学堂);学制(西方教育宜择善而从);广译(译西书);阅报;变法(袭常不能自存);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教士卒不如教将领);矿学;铁路;会通(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非弭兵(练兵自强);非攻教(不要攻击西人和宗教)。
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摘编自张之洞《劝学篇・序》(1898年3月)
一些人认为,张之洞《劝学篇》的核心主张是“中体西用”,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晚清史,予以评述。(要求:视角明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个体商人募集的资金支持了公司的启动,并为公司装备船只和海员,提供贸易用品和资金。政府的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政治上畅通无阻,公司代理人集中精力于有利可图的贸易,为了公司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荷兰人占领了印尼,他们集中精力从事香料贸易,并在重要的香料产地,实行直接统治。他们将巴达维亚(雅加达)作为贸易中心,吸引来自中国和马来的商船。荷兰人不为土地财产而发动战争,但是要有商人不将香料卖给荷兰,他们就会时其发动进攻。香料贸易的利润,不仅使东印度公司异常富有,也使尼德兰成为17世纪欧洲最繁荣的国家。
——《新全球史》
材料二 1625年,郑芝龙在接收了其义父李旦和其首领颜思齐的两个海商海盗集团后,势力大增,并在福建沿海一带,招兵置船,继续扩大自己势力。面对明朝海禁,他武装维护自身的走私贸易,有时也登陆抢劫富民。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此后,他打着政府的旗号对其他海上武装集团进行征讨,收服各种海上势力。并规定海船每年交300两白银获得郑氏令旗,否则不能出海往来,仅此一项,“岁入千万计’,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袭击厦门等地,屡被郑芝龙所败,因此也被迫纳税。郑芝龙本身拥有船舶千艘,经常派往东南亚、日本等地贸易。他还曾招募数万饥民开发台湾。其子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郑氏集团发展到顶峰。清朝统一全国后,那些利用明末政府控制力减弱之机而兴起的海商集团,在清政府严格控制下已很难再有所作为了。
——摘编自杨磊《郑芝龙海商集团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郑氏海商集团运作经营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氏海商集团的历史作用及没落的基本原因。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
A. 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
B. 金砖国家崛起激励了发展中国家
C. 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
D. 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经济旧秩序
1968年,欧共体关税同盟建立,成员国间关税逐步取消。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没有内部边界的统一大市场,1993年该市场正式运作。与关税同盟不同,统一大市场
A. 更有利于贸易的自由化
B. 消灭了成员国的国家边界
C. 加强了成员国间的合作
D. 实现了资本、劳务自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