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辉主编的《工业社会的勃兴》中记载:在1851—1900年间,德国有202项重大科技发明和革新,美国在1860—1900年间有67.5万项发明和革新。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 交通工具革新成为重头戏
B. 科学技术发挥巨大作用
C. 电力工业成为主要标志
D. 企业垄断化程度较高
《宋代经济史》记载:官窑往往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而兴衰不已,以至成为历史的足迹。就此而论,他们远不如民窑富有生命力。”中国古代民窑更具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资金雄厚
B. 技术领先
C. 劳动力充足
D. 市场广阔
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
A. 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B. 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C. 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
D. 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 土地私有制
B. 中央集权制度
C. 重农抑商政策
D. 政治统治腐败
《礼记》有“天子亲耕于南郊”的记载,到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这主要表明
A. 统治者喜欢耕田种地
B. 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 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之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施琅再次降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台湾郑克壤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郑克壤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的一部分。
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要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促成康熙帝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名为“施侯租田园”。后世对于施琅的评价,民间有较大争议,传统史学家也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
——据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在国家统一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后世评价不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