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 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B. 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 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D. 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 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C.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图中所示时期的是
A. “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B. 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
C. 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
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A.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B. 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
A. 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
C. 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 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