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今人口变化简表 年代 人口数(万人) 年代 人口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今人口变化简表

 

年代

人口数(万人)

年代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220年

约3000

公元1834年

40100

公元前200年

1500至1800

公元1910年

36815

公元156年

5649

公元1937年

43840

公元280年

1616

公元1947年

46100

公元740年

4814

公元1949年

54167

公元1080年

3300

公元1964年

70499

公元1223年

7681

公元1978年

96259

公元1684年

2034

公元1981年

100072

公元1790年

30148

公元2000年

126743

 

 

依据材料,任意提取两条有关人口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理由说明充分,表达层次清楚。)

 

 

示例一: 信息:秦朝建立初人口达到3000多万,但到西汉初期却锐减到1500到1800万左右。 原因:1.秦的暴政,刑法苛严,死亡人数较多。 2.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等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逃亡或死亡。 3.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质极度贫乏,制约了人口的增长。 示例二: 信息:公元156年全国人口5649万,但到公元280年全国人口下降到1616万。 原因:1.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大量人口死亡或逃亡。 2.豪强地主建立的庄园和大量寺庙的出现,隐瞒了大量的人口。 3.东汉末年,瘟疫和疾病流行,人口大量死亡。 示例三: 信息:公元280年全国人口1616万,到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达到了4814万。 原因:1.隋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2.唐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出现了“开元盛世”。人民生活相对富裕。 3.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南方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刺激了南方人口的增长。 4.中国古代“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此点历朝历代基本都有,但只有人口增长的时期答出方可记分) 示例四: 信息: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全国人口7681,到清康熙、乾隆、道光时人口中迅速增长。 原因:1.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推广,奖励垦荒使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养活众多人口。 2.“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赋役制度改革,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消除,隐瞒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 3.“康乾盛世”使政治较为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全国人口统计的范围扩大。 示例五: 信息: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较大地改善。 3.50年代末,毛泽东提倡“人多力量大”,导致人口急剧增长。 4.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和卫生条件所有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 5.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人口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总的趋势仍是上升。 【解析】 试题根据表格内容,公元前220年属于秦朝时期,公元前200年属于西汉时期,人口数从约3000万人下降到1500至1800万人。联系所学知识,根据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可以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农民战争和长期战乱等原因。 根据表格内容,公元156年属于东汉时期,公元280年属于西晋时期,之间经历了三国时期,人口数从约5649万人下降到1616万人。联系所学知识,根据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可以分析得出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东汉豪强地主隐瞒人口以及东汉末年瘟疫和疾病流行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 根据表格内容,公元280年全国人口1616万,公元740年达到了4814万。公元280年属于西晋时期,公元740年属于开元年间,中间经过了东晋和隋朝。联系所学知识,根据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可以分析得出隋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元盛世”以及在社会稳定情况下中国“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等导致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 除此而外,还可从材料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摘自《张学良口述》

材料三: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1)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D.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查看答案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涉及的是

A. 中美关系问题

B. 台湾问题

C. 中日关系问题

D. 西藏问题

 

查看答案

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A.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

B. 中美关系面临改善的契机

C. 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

D. 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

 

查看答案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