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3)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读图,从中可以看出
(注:图中每组柱状圈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
A. 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
B. 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C. 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
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西方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一变化
A.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B.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
C. 体现了科技革命的成就
D.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如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
| 1624—1641 | 1660—1685 | 1689—1713 | 1714—1760 | 1760—1800 |
年均召开天数 | 42 | 43 | 122 | 100天以上 | 100天以上 |
年均通过法令 | 5 | 15 | 67 | 77 | 209 |
A. 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
B.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 中央行政体系不断调整
D. 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雅典人认为,无视法律的专制政体是坏的政体,因为它剥夺了人民的自治权,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这反映出古代雅典主张
A. 法律至上,杜绝人情
B. 平民政体,中央集权
C. 实行法治,防止人治
D. 权力平等,社会契约
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
A. 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 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C. 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 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