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战略转移”是指
A. 秋收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西安事变
1945年8月,著名诗人萧三在《延安狂欢夜》中写道:“延河两岸岗山,野火漫天通红……人们只是叫,只是跳,只是笑……”人们“狂欢”主要是因为
A. 近代反帝斗争首次取得完全胜利
B. 近代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宣告结束
C. 中国人民从此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D. 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独立和解放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说明( )
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B.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 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2012年某纪念馆举办特展,展示了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思想”的重要文件。该展览为
A.中共“二大”——九十周年纪念展 B.八七会议——八十五周年纪念展
C.遵义会议——七十七周年纪念展 D.中共“七大”——六十七周年纪念展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揭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
(3)工业化;
(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与1949年革命”分别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