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 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他曾设想了这样一个理想实验,站在一个很高的塔顶上,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抛射出一块石子,那么……如果塔顶无限高,石子被抛射的速度愈快,它就射得愈远。当抛射速度达到一定的速度,石子就会像月球那样环绕地球运行。该实验得出的理论
A. 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观念
B. 开创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
C. 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认为:“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对此最好的理解是
A. 一切当下都是历史的延伸
B. 研究历史应采取一种旁观的态度
C. “人”是历史研究始终如一的本质对象
D. 历史与现实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 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 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研究者发现瑞典、丹麦、荷兰、德国以及英国的一些地方在1700年以前就达到半数男性脱盲,而意大利、 西班牙、法国南部则要等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与这种差异相关的是
A. 宗教改革 B. 商业革命
C. 重商主义 D. 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