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下降,降到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沉沦”时期存在着“上升”因素,“上升”时期也存在着“沉沦”因素。在“沉沦”与“上升”中,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经过了11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诞生了人民的新中国。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沉沦”与“上升”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评分标准: 示例一 论题: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走向 阐述: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曲折发展,出现近代化(或现代化)的趋势。 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时期,国内战争频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但中国人民推翻了国内反动政府统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析。 示例二 论题: 在屈辱中奋起一一以抗战为例 闸述: 从1931年起,日本发动对我国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片国土,扶持傀偏政权,实行殖民统治。中华民族面临国灭种的危机。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在国共两党的旗帜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观苦卓地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促使人民力最的壮大和民族的觉醒,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回答时候要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需学进行说明。本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走向”以及“在屈辱中奋起”的主题,论证前者围绕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个阶级探索近代化历程回答;后者结合抗战时期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取得反帝胜利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联自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视助中国飞机1235架,大炮1600门。机枪1.4万挺,步枪5万支,子弹1.8亿发。同期。苏联向中国提供贷款1.73亿美元。苏联志愿空军进入中国领空作战,连同苏联军事顾问、专家。技术人员共达5000人左右。上述援助,对于弥补中日两国在经济力、战斗力方面的巨大差距。走持中国抗战显然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由于中国战场困住了日军主力,才阻碍了日军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加强欧洲战场,避免两面作战,专心致志对付希特勒的部队。同样,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对于延缓日军南进,为英美赢得时间,为美国空军表炸日本提供基地,阻挠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等方面,也有不容抹煞的功绩。所以斯大林曾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摘编自杨天石《抗战时期中国与美、苏、英三大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积极援助中国抗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积极援助中国抗战产生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赛罗(公元前106-前43年),古罗马著名的法学家,其“自然法“思想对西方罗马法系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然定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的凝化和充分发展就体现为法律。正义的源头就是法律……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如果正义原则的立足点是公民的决议、国王的敕令和法官的判决,那么在民众投票下,正义将会被认可为抢劫、通奸和伪造遗嘱。后来,基督教神学受其影响巨大。

——摘编自(爱尔兰)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材料二    董仲舒(公元前198-前106年),西汉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人)。他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法学家,其“以礼入法“思想对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据此的相关断狱案例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例如: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摘编自马勇《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塞罗与董仲舒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及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同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星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通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面“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明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能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查看答案

钟慢效应是指“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由此可知,“钟慢效应”理论

A. 科学地解释了万有引力的存在 B. 是对自由落体理论的新发展

C. 莫定了光电效应的理论基础 D. 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

 

查看答案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在国际舞台上遇到挫折,使其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与其他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此现象说

A. 美国已失去了大国地位    B. 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深远

C. 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    D. 单边主义政策已遭废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