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位思想家“泛滥(即广博)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即佛教)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位学者可能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程颢 D. 顾炎武
(题文)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道德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沉沦”时期存在着“上升”因素,“上升”时期也存在着“沉沦”因素。在“沉沦”与“上升”中,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经过了11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诞生了人民的新中国。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沉沦”与“上升”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