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
A. 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 国力贫弱、政治黑暗
C. 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
D. 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
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缘于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63年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1670年 | 顾炎武《日知录》 |
1690年 | 洛克《政府论》 |
1691年 | 王夫之《宋论》 |
1733年 | 伏尔泰《哲学通信》 |
1748年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
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稻《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 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 “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